首页 > 诗文 > 佚名的诗 > 鹑之奔奔

鹑之奔奔

[两汉]:佚名

鹑之奔奔,鹊之彊彊。人之无良,我以为兄!

鹊之彊彊,鹑之奔奔。人之无良,我以为君!

鹑之奔奔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鹌鹑尚且双双飞,喜鹊也是成双对。这人心地不善良,为何以他为兄长。

喜鹊尚且成双对,鹌鹑也是双双飞。这人丝毫没良心,为何把他当国君。

注释

鄘(yōng):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汲县北。

鹑:鸟名,即鹌鹑。大如小鸡,头细而无尾,毛有斑点。奔奔:跳跃奔走。

鹊:喜鹊。彊(qiáng)彊:翩翩飞翔。奔奔、彊彊,都是形容鹑鹊居有常匹,飞则相随的样子。

无良:不善。

我:“何”之借字,古音我、何相通。一说为人称代词。

君:君主,一说君子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97-98

2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95-96

鹑之奔奔创作背景

  这首诗的背景,古今学者多持讽刺诗之说,而对于诗歌的讽刺对象及诗的作者则有争论。历代学者多认为此诗为谴责、讽刺卫国国君而作,因宣姜与公子顽之相伴相随,有失美德,多为卫人讽刺,故有此诗。《毛诗序》谓此诗为“刺卫宣姜”之作,说“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97-98

2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95-96

鹑之奔奔鉴赏

  全诗两章,每章四句,均以“鹑之奔奔”与“鹊之强强”起兴,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,而诗中男主人公的行为可谓腐朽堕落、禽兽不如,枉为“兄”“君”。全诗两章只有“兄”“君”两字不重复,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“兄”、以之为“君”,貌似温柔敦厚,实则拈出“兄”“君”两字,无异于对男主人公进行口诛笔伐,畅快直切、鞭辟入里。

  此诗作者可能是一位女子,她唾弃那被她尊重,却品德败坏的男人“鹑鹊之不若”。意思是鹑鹊尚知居则常匹,飞则相随的道理。而这位被她尊敬的男人,却败坏纲常,乱伦无道,肆意妄为,是一个禽兽不如的东西。而她却一直把他当作兄长、君子,岂知他并非谦谦善良之人,长而不尊,令她感到非常痛心。于是,她一怒之下,做诗斥之,以舒其愤。此诗的主旨应该立足于“女斥男”的根本之上。

  全诗以比兴手法,告诫人们鹑鹊尚知居有常匹,飞有常偶,可诗中的“无良”之人,反不如禽兽,而作者还错把他当作君子一样的兄长。作者据此,将“无良”之人与禽兽对待爱情、婚姻的感情与态度,构成了一种强劲的反比之势,加强了诗歌的批判力量。

  全诗虽然只有两章八句,并没有直接对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任何客观的描写,却能使其形象非常鲜明而且突出。这根源于诗歌文本所构筑出的剧烈而又异常强大的情感落差,此种落差来源于人与禽兽对待异性配偶的不同态度,这种态度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巨大而有悬殊的逆向对比关系。从而使男主人公的恶劣形象直接迎面袭来,令人不寒而栗却又厌恶透顶。

  诗歌上下两章前两句完全一样,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,却能给人造成一种回环与交错的感觉。每章后两句,虽然只有一字之差,却避免了反复咏唱时容易引起的单调的感觉。这对这种重章叠句的诗歌来说,应该是《诗经·国风》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策略。

佚名简介

唐代·佚名的简介

...〔 ► 佚名的诗(421篇)

猜你喜欢

迎春贻余子仲栗

明代黄佐

朝来新火起新烟,长笛短箫悲远天。细柳新蒲为谁绿,浊醪粗饭任吾年。

已闻童子骑青竹,唤取佳人舞绣筵。此日此时人共得,晴窗点检白云篇。

时人为张周刘三姓语

两汉佚名

三人共宅夹清漳。张南周北刘中央。

八关斋诗三首 其三

魏晋支遁

靖一潜蓬庐,愔愔咏初九。广漠排林筱,流飙洒隙牖。

从容遐想逸,采药登祟阜。崎岖升千寻,萧条临万亩。

移居太仆街

明代石宝

从仕二十载,卜居亦六七。身世任蓬转,无问喧与僻。

最后移阙西,地位更平直。趋鼓向启明,绕尽宫树碧。

乙卯十九首 其十一

范景文

减俸劝施收几斛,沟中或可存遗骨。青州富守亦何人,苦口属告我良牧。

谢二刘

宋代华岳

雁行临慰暖如春,玉粒金包即拜恩。

周粟不肥清圣肉,楚丝难系直臣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