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高适的诗 > 登陇

登陇

[唐代]:高适

陇头远行客,陇上分流水。

流水无尽期,行人未云已。

浅才通一命,孤剑适千里。

岂不思故乡?从来感知己。

登陇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我这个远行之人,站在陇山坡头,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,心潮为之起伏。

流水没有间断之时,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。

我的才能微薄,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,如今承蒙知己相召,委以重任,于是不辞艰辛,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。

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?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,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。

注释

此诗《全唐诗》题作“登垅”,题下注:“垅,应作陇,诗同。”陇:陇山,在今陕西陇县西北。

陇头、陇上:《全唐诗》作“垅头”、“垅上”,同时又注明应作“陇”。

浅才:微才。通:往来。一命:命即官阶,一命为最低级的官。

适:走、往的意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500

2、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107-108

登陇创作背景

 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(753年),是高适应哥舒翰的征召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掌书记,离长安前去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(今甘肃武威)上任途中,登陇山有感而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周啸天 等.唐诗鉴赏辞典补编.成都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90:202-203

登陇鉴赏

 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。“远行客”是诗人自称。诗人登上陇山之巅,想起乐府民歌《陇头歌辞》:“陇头流水,流离山下。念吾一身,飘然旷野。”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,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。“陇上分流水”既是写实,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。据《三秦记》:“陇山顶有泉,清水四注,俗歌:陇头流水,鸣声呜咽。遥望秦川,肝肠断绝。”诗的第三、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: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。

 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,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。“浅才通一命”,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、充翰府掌书记。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,地位仅仅次于判官。诗人称“浅才通一命”不过是谦词罢了。“孤剑适千里”,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项梁渡淮,信仗剑从之。”结尾两句“岂不思故乡?从来感知己”,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。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,他之所以离乡远行,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。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,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,当时世风,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,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,因此高适说“从来感知己”。“感知己”也仅是表层的一面,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,入幕从戎,一展身手,实现他建功立业、报效国家的抱负。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,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。

 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,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,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,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,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,思想感情波澜起伏,曲折多变。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,是先抑后扬,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,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。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“意调高远”,“深婉有致”,由此诗可见一斑。

高适简介

唐代·高适的简介

高适

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 作品收录于《高常侍集》。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其诗作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

...〔 ► 高适的诗(216篇)

猜你喜欢

满江红 述怀

清代吴绡

陵谷纷纭,鱼龙混、一江春涨。回首处、平生孤介,弱躯多恙。

盼望云霄凡骨重,寸心常锁双尖上。闭深闺、栖处似鹪鹩,齐眉饷。

丙寅正月十日召诸王臣工集重华宫联句

弘历

韶年和乐会周亲,丽藻同赓翰墨臣。宴借传柑先令节,俗沿桃菜协良辰。

矞云已报三阶泰,淑序初呈九陌春。爆竹声多催腊尽,梅花香发竞时新。

东侍御园亭(二首)

明代康海

燕家小妓石榴裙,笑酌雚把似君。

玉面未从花里出,瑶筝先向月中闻。

题喻弥陀接待院

宋代释宝昙

作成宝钵梅花供,带得金池莲叶香。

百亿万僧同一饱,弥陀接待胜诸方。

题郑侍御蓝田别业

唐代张乔

秋山清若水,吟客静于僧。小径通商岭,高窗见杜陵。
云霞朝入镜,猿鸟夜窥灯。许作前峰侣,终来寄上层。

重游鼎湖山短吟八首 其二

近现代许南英

竹兜轻又快,五步当十步。彳亍阡陌间,牛与人争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