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张仲素的诗 > 秋闺思二首

秋闺思二首

[唐代]:张仲素

秋闺思二首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,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。女主人愁思环绕,更有秋虫悲鸣,泪水沾湿了衣襟。

在梦中,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,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。

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,空中没有云朵,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。(秋天冷了)想给丈夫寄些衣服,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(这衣物该寄到何处)。

注释

蔼:古同“霭”,云气。

寒螀:即“寒蝉”,蝉的一种,比较小,墨色,有黄绿色的斑点,秋天出来叫。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。

金微:金微山,即今阿尔泰山,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。

征衣:出征将士之衣。

鸿声:鸿雁鸣叫的声音。古有鸿雁传书一说。

居延: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。东汉有居延属国。

秋闺思二首创作背景

  初、盛唐时,国力强盛。诗歌里洋溢着高昂、乐观情调。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。就这两首诗而论,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,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。

秋闺思二首鉴赏

 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,接着写她的梦境,乃倒装写法。

  她一觉醒来,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,环境如此清幽,心头却无比寂寞,更有那秋虫悲鸣,催人泪下;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。

  刚才在梦里,分明地见到关塞了。那“关塞”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。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。她不由大喜:快,去找金微山!可是,前路漫漫,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。一急,就此醒来。

 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,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。

 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,一夜未眠。她看到夜静无云,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。鸿雁,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,因此,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,但寄到哪儿去呢?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(在今新疆),谁料想,如今那儿又在移军。怎么办?真叫人愁绪万端,寝食不安。

  用字特点

  二首均有声有色,有情景交融之妙。用字亦有讲究。

  如用一“蔼”字,表现月光深暗,创造氛围。

  如用一“静”字,显示夜空的冷寂,并衬托出下面的“鸿声”清晰,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,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。

张仲素简介

唐代·张仲素的简介

张仲素

张仲素(约769~819)唐代诗人,字绘之。符离(今安徽宿州)人,郡望河间鄚县(今河北任丘)。贞元十四年(798)进士,又中博学宏词科,为武宁军从事,元和间,任司勋员外郎,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,迁中书舍人。张仲素擅长乐府诗,善写思妇心情。如"袅袅城边柳,青青陌上桑。提笼忘采叶,昨夜梦渔阳"(《春闺思》),"梦里分明见关塞,不知何路向金微"(《秋闺思》),刻画细腻,委婉动人。其他如《塞下曲》等,语言慷慨,意气昂扬,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。

...〔 ► 张仲素的诗(29篇)

猜你喜欢

八咏诗 其四 霜来悲落桐

南北朝沈约

悲落桐。落桐早霜露。燕至叶未抽。鸿来枝已素。本出龙门山。长枝仰刺天。

上峰百丈绝。下趾万寻悬。幽根已盘结。孤枝复危绝。

桃源图诗

明代程敏政

冬青之木郁葱葱,日落水流西复东。

岁岁年年人不同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
寄王苏州

明代谢榛

阖闾城外几烽烟,非复淮阳卧阁年。坐啸江山奇策定,仰看星斗壮心悬。

石头云逐东征马,扬子波回北饷船。乱后不堪吴税重,行春海上问荒田。

梅花喜神谱·大开一十四枝

宋代宋伯仁

举头见长安,志士欣有托。

葵藿一生心,岂容天负却。

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

宋代苏轼

词源灩灩波头展,清唱一声岩谷满。

未容雪积句先高,岂独湖开心自远。

初春遣兴三首始於志退休而终於惓惓许国之忠

宋代陆游

白发凄凉故史官,十年身不到长安。

即今天末吊形影,何日上前倾肺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