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ì

世俗


拼音shì sú
注音ㄕˋ ㄙㄨˊ
词性形容词

世俗

词语解释

世俗[ shì sú ]

⒈  世间一般的习俗。

世俗之见。

common customs;

⒉  非宗教的。

她不允许他们在去教堂来回的路上谈论世俗的事情。

mundane;

引证解释

⒈  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。

《文子·道原》:“矜伪以惑世,畸行以迷众,圣人不以为世俗。”
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:“施教导民,上下和合,世俗盛美,政缓禁止,吏无姦邪,盗贼不起。”
明 邵璨 《香囊记·辞婚》:“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,不通世俗。”

⒉  尘世;世间。

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夫明白入素,无为復朴,体性抱神,以游世俗之间者,汝将固惊邪?”
汉 贾谊 《惜誓》:“方世俗之幽昏兮,眩白黑之美恶。”
明 李贽 《与焦弱侯书》:“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:处贫贱易,处富贵难;安劳苦易,安閒散难;忍痛易,忍痒难。”
王西彦 《古屋》第四部七:“一切世俗的享乐,一切所谓荣华富贵,我全看破了。”

⒊  指俗人,普通人。

《庄子·天下》:“不谴是非,以与世俗处。”
《南君书·更法》:“子之所言,世俗之言也。”
宋 苏舜钦 《和彦猷晚宴明月楼》之一:“凭栏挥手问世俗,何人得到蟾蜍宫?”
清 朱克敬 《瞑庵杂识》卷二:“世俗以势利为是非,皆此类也。”

⒋  流俗;庸俗。

唐 韩愈 《王公墓志铭》:“公所为文章,无世俗气。”
叶圣陶 《倪焕之》一:“树柏 说到末了一句时, 焕之 觉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,老练,精明,世俗,完全在眉宇之间刻画出来。”

国语辞典

世俗[ shì sú ]

⒈  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。

《史记·卷一一九·循吏传·孙叔敖传》:「上下和合,世俗盛美,政缓禁止,吏无奸邪,盗贼不起。」

⒉  世间,俗世。

《墨子·鲁问》:「世俗之君子,皆知小物,而不知大物。」
宋·苏辙〈黄州快哉亭记〉:「其流风遗迹,亦足以称快世俗。」

⒊  世人,凡人。

《庄子·天下》: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,而不敖倪于万物,不谴是非,与世俗处。」
《文选·曹植·求自试表》:「此二臣岂好为夸主,而耀世俗哉!」

英语profane, secular, worldly

德语allgemeine Sitte , Lauf der Welt , weltliche Dinge , Brauch (S)​, Welt (S)​, irdisch (Adj)​, profan (Adj)​, weltlich (Adj)​

法语usages du monde, murs du temps, laïque, profane, vulgaire, mondain, philistin

分字解释


※ "世俗"的意思解释、世俗是什么意思由汉语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, 不否认完美是需要的,然而不要过度的,当你觉得不达到完美不罢休时,你所追求的或许已不再是完美,而是世俗中一些可有可无的虚荣,此时的完美,早已变了味。

2.青春,在嘲笑着我们。它嘲笑我们不懂得珍惜,嘲笑我们的世俗,嘲笑我们的懦弱。我们或许有无奈,但在青春的准则下却容不得你为自己便解。我们只能看着它带着鄙夷的目光,在有生之年里离我们远去。

3.其诗中频频出现诗神这个概念,在世俗社会中,唯有诗神才是诗人心中的乌托邦,但诗神却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尴尬。

4.在冬天的寒冷里向往瑞雪,其实是以善良的心愿去迎接冬天的到来。既然冬天的寒潮都会不期而遇,一个心境坦然的人又何必为此而惶惶不可终日呢?唯有积极面对,人生才有超然脱俗的境界和意义。想必在世俗的浮华中重拾童年的纯真和善良,冬天的寒冷又将是一幅美丽绝伦的画卷……

5.他开始沿着生命的长河像哲学家和流浪汉那样慢慢腾腾地逐步行走,把富有生命力的动作变本加厉地变成维持生命的简单本能,变成一种只注意不受欺骗,而不去抓住真理的意识行为,这就是世俗的清静无为,温和的冷漠和专注的漫不经心。胡利奥·科塔萨尔

6.凡真正渴求真正永恒的荣耀者,则必放弃世俗的荣耀;凡不能于内心鄙视世俗的荣耀者,则必不会爱上天的荣耀。

7.但是对于战争来说,却足以发生很多的事情了,毕竟兵贵神速这句话不单单是对世俗中的战争有用,修士的宗门之战同样如此。

8.凡世的喧嚣和明亮,世俗的快乐和幸福,如同清亮的溪涧,在风里,在我眼前,汨汨而过,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,我没有奢望,我只要你快乐,不要哀伤。

9.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如今也深陷在这种不可知中,摇摆于宗教和世俗之间,彷徨不知所终。人似乎经历的越多,越有种难以自拔的宿命感,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。野夫

10.睹万物,竞相逐,刹那芳华光阴促,天地轮回道有术。反自顾,不歇足,勇往直前未却步,满腔热血聚抱负。贵人扶,佳友助,百感交集结晨露,千言万语凝情愫。明世故,谙世俗,情谊仁义可兼顾,忠诚孝道两不误。